这学期,哈尔滨疫情形势紧张,学校采取了封闭管理措施,后勤处物资科承担起转运车辆调度、闭环转运隔离人员等任务,车队司机李德江主动请缨,迅速投入抗疫一线,在校园和学生宿舍之间当起了“摆渡员”,在隔离点和学校之间直接做起了“接力员”,用责任搭建着一条条安全可靠的“传送带”,用方向盘画出了一个个抗击疫情的“同心圆”。
“科研”路上的“摆渡者”
“科研”路上的“摆渡者”
“李师傅早上好!”
“今天又辛苦您啦李师傅!”
早上八点半点,南15公寓楼下,学生们集合,出示‘两码’、测量体温、有序上车,逐一和李德江问好。3月,哈市疫情出现后,车队司机李德江就负责起南15公寓学生的转运工作。
李德江等候同学们上车
南十五位于校园外,居住了280名研究生,每天都要进校做科研项目。为了保障南十五学生安全入校,后勤处安排了一台专职大巴车,李德江主动请缨,住校工作。每天8点半将这些学生接进校园,晚上9点,将他们送回公寓。这两个月,同学们每天都要和李德江见上两次面,学生们和他已经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。由于是运送同学们入校做科研,大家私下都开玩笑似得的称呼他为科研路上的“摆渡人”。
李德江的转运工作看似简单,但每次他都会认真对待。运送会前他会仔细对车辆进行消毒,8点25准时到达公寓楼下,晚上9点准时在主楼后等待大家。由于只有一台车辆,全部转运完需要近一个小时的时间,这两个月来,李德江认真准备,安全驾驶,没有一天迟到,没有出现一次车辆问题,累积安全平稳接送学生近3万人次。
“李师傅明天见!”晚上十点,随着一声声再见,李德江今天的任务结束了,回到车队,他还要再次对车辆进行消毒。
为了让同学们中午能回到寝室休息,同时也考虑到部分学生科研进度不同,5月1日起,每天中午12点半增加一趟转运车次,李德江的工作又多了一份压力。但听到学生们一次次问候,一次次感谢,他又充满了动力。
战疫场上的“接力员”
3月末,黑龙江东方学院出现疫情,我校为其支援调拨盒饭每日6千份。李德江再次扛起运输盒饭的工作。这次支援,李德江每天要去两次,防护服也要穿脱两次,跟着后勤处的领导们一起搬运装卸盒饭,李德江年近50,厚厚的防护服闷的他喘不上气,回想起当时,李德江仍觉得辛苦值得:“当时就是觉得孩子们不容易,学校在帮忙,我也尽一份力是光荣的事。”
后勤管理处支援东方学院
本学期疫情出现后,部分学生因入学时轨迹存在时间交集,被划定为密接,学工部要对这些学生集中隔离。车辆转运自然就落到的李德江肩上。那段时间,李德江早上要开通勤,到校后就开始转运南十五的学生,然后全天都随时待命。信息流调的结果并不是固定时间更新,很多时候是临时通知他有转运任务,李德江每次都第一时间回复收到,准时出现在转运地点。他像接力员一样,学生和物资就是接力棒,平稳、安全、快速的将他们送往目的地,成了李德江对自己的工作要求。3月份,李德江共执行转运密接学生任务10余次,运送盒饭6次,总驾驶里程1千多公里。
工作中的李德江
同事心中的“守岛人”
在同事们眼中,李德江是一个饱含热情、无私奉献的人。除了驾驶员的工作,李德江还肩负着更夫、库管和车辆维修保养工作。他得知车队更夫入校生活困难、离家远、用餐难,他就让他们留在家中,帮着做起了更夫,白天送完学生,就回到门卫室值班。物资库没有专门人员看管,他就兼起管理员的工作,仔细记录核对出入库物资。自己对车辆维护有经验,他就主动承担了车队车辆保养维修的工作。车队院里的一切,他都打理的井井有条,平时门坏了,灯不亮了,他都会主动去维修,不计报酬,也不争功劳,无怨无悔的发挥的自己的光和热。
李德江在门卫室吃早餐
李德江的爱人也是学校员工,工作在食堂,平时最早也要到晚上7点半才能休息。两个人白天都很忙,平时只有在统一做核酸检测的时候才能碰上一面。核酸队伍不长时,两人就简单问一问彼此住的冷不冷,需不需增加被褥,缺不缺啥吃的。核酸队伍长时,两个人就边排队,边说说工作上有意思的事。
李德江和爱人一起做核酸
在同事们看来,李德江夫妇是以校为家的榜样,只要学校有需要,他们就会第一个冲在最前面,在自己的岗位默默坚守着,像是坚守在岛屿上的“守岛人”,只为完成那一份责任和使命。
而在李德江看来,自己和爱人住校:“没啥高大上想法,我们俩真心热爱东农,只希望疫情期间,在自己的岗位把活干好,保障学校的平稳运转。”
没有什么豪言壮语,也没有什么英雄事迹,平日里司机大哥,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以小家之力抒家国情怀,正是我们身边有无数如李德江一样默默奉献的平凡员工,保障着校园的顺利运转,才能使得东农的校园不受疫情的侵染,才使得东农的职工没有后顾之忧。